医院陪诊服务悄然兴起!从 “迷宫导航” 到专业陪护,破解就医难题
“第一次来医院,找不到科室、排错队”“检验检查项目多,不知如何排先后顺序”“取号、缴费、办手续,等待时间长。”
—— 这些就医时的常见烦恼,如今正被一种新兴服务逐步化解。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医院发现,陪诊服务已悄然上线,从公立医院的 “暖心陪诊” 到市场化的陪诊平台,从针对特殊群体的定制服务到覆盖全流程的就医协助,陪诊师正成为连接患者与医院的 “桥梁”,为就医体验注入新的温度。
01 从 “暖心陪诊” 到港式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今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正式推出 “暖心陪诊服务”,陪诊员化身患者的 “就医导航”,提供从诊前沟通、取号排队,到陪同检查、取送报告,再到出入院手续办理的全流程一对一服务。“我们会根据患者诊疗需求推荐专家、协调检查时间,帮患者避开拥挤、优化流程,最大程度节省就诊时间。” 医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项服务尤其受老人、孕妇、行动不便者青睐,解决了他们独自就医的 “痛点”。
大湾区在跨境医疗服务领域,陪诊服务还延伸出更专业的 “港式模式”。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内,这里的健康管家冼楚莹与来自香港的护士、医生组成三人团队,为内地及港澳居民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
“2023年入职至今,我们已陪诊过220余位商保客户,提供粤语、普通话、英语陪诊,还负责专科就诊协调、保险直付等业务。” 冼楚莹表示,对于行动不便的香港患者,可以通过他们协调从香港医院转入南沙医院康复。“如果内地客户希望去香港就医或获取香港医生的二次诊疗意见,也可以通过中心来协调。”最近她就帮一对香港夫妇提供了体检陪诊服务。“我提前帮他们预约好CT、B超、抽血等所有项目,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全部检查,老人从8点半到院,10点就全部做完了检查,他们感觉整个检查流程很顺畅,体验很好。”
据记者了解,目前,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已有多家医院开设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10月底中山市人民医院也将加入这一行列,甚至一些社区卫生中心也可提供港式陪诊服务。为满足不同需求,中心还推出单次“港式陪诊”服务卡,购买此服务后可获得港式全科问诊服务,涵盖一次时长半天的院内陪诊。
02 市场化平台涌现覆盖 300+城市,服务定价清晰
除了公立医院的官方服务,市场化陪诊平台也在快速发展。记者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陪诊师发现“陪诊呗” “杏林助手”“优享陪诊”等平台,有的平台已有超1万人关注,服务覆盖全国 300多个城市,提供陪诊、代办、跑腿等多样化服务,且定价透明, 例如1小时陪诊(排队买药、取报告等)138元,代问诊268元,2小时陪诊 188元,半天陪诊(如孕检)278元,全天8小时陪诊478元,夜间陪诊(22 点-6 点,4小时)568元,出入院手续代办(3 小时)258元。
除了在医院内陪诊,平台还提供 VIP服务,比如70公里内上门接送+全天陪诊,收费678元;针对单身、父母不在身边的人群,推出4小时手术陪同服务,收费360元。“这些服务填补了传统就医服务的空白,尤其是对异地就医、无人陪护的患者来说,陪诊师能帮他们解决不少实际困难。” 一位平台工作人员表示,平台会对陪诊师进行筛选,确保服务质量。
03 陪诊师群体收入不错,培训认证也逐步规范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陪诊员尹涵润(昵称金花)的外忙碌。每天2-3万步的行走轨迹,她要在门诊、病房、检查室、化验室等多个区域穿梭,不仅要帮患者预约检查、安排流程,还要耐心解答疑问、舒缓他们的焦虑情绪。
很难想象,7年前的金花体重高达356斤,连出门活动都困难。2016年通过减重手术后,她的体重降至140多斤,随后成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陪诊员。“现在我已经组建了自己的陪诊公司,服务范围扩展到中山一院、南方医院、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多家医院。”金花把自己的陪诊事业越做越大。
是什么机缘巧合让金花成为一名陪诊员的呢?这要从减重中心特殊人群说起。“来我们这里就诊的患者多是大体重人群,有的心肺功能不全、走路气喘,有的甚至还需要搀扶,医护人员难以24小时陪护,所以在医院就首创了陪诊服务。”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主任董志勇解释,选择金花担任陪诊师,不仅因为她熟悉医院流程,更因为她是减重手术的 “过来人”,能以自身经历缓解胖友们手术前的焦虑情绪,“后来很多医院和陪诊公司都来取经,借鉴我们的模式”。
金花很勤快,也肯学,工作十分细致且专业。她告诉记者,“减重中心的女性患者约有13项检查,男性11项,BMI超过45胖友要增加颈部B超,心衰患者还需加做耳鼻喉等检查。” 她会一一安排好检查顺序,“空腹项目放上午,非空腹项目放下午,这样患者就不用饿肚子。”2023年10月,她已通过专业考核拿到高级陪诊师证书,她一直强调,“国家在逐步完善这个行业,如果服务高端客户(如保险、银行 VIP)陪诊员必须持证。”
据记者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已开展医疗陪诊顾问培训项目,线上培训需 40.5 个课时,考核合格可获培训证书。金花介绍,陪诊师培训课程分为 11章,涵盖基本理论与实践技巧,“我们团队里不少人都是减重后融入社会,重新就业,通过培训成为专业陪诊师,我的一个伙伴在肿瘤医院做陪诊,第一个月收入就有2300元。她特别激动,惊讶自己原来也可以养活自己。陪诊师这一行就是多劳多得,勤快的普遍能拿到8000元左右收入,能养家糊口的。”金花坦言,肯努力就有不同的人生。
04 陪诊服务的价值与边界:解就医之困,亦需规范发展
陪诊服务的兴起,不仅解决了患者就医的 “流程难题”,更缓解了家庭照护的压力。“现在一对夫妻要照顾4位老人,甚至更多长辈,若有老人生病,很难兼顾得来。” 金花说,有了陪诊师,家属照护老人家其实就简单不少,比如家属与陪诊师建个微信群,就能实时了解老人就诊进度、检查注意事项、复查时间,“这样就能让老人得到妥善照顾,家属也能放心上班。”
对于异地就医患者,陪诊师还能提前预约检查、代看检查结果,这都可以避免患者往返奔波;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陪诊师可预约轮椅、专车,从接送就诊到拿药叮嘱,全程贴心服务。
不过,陪诊服务也存在明确的责任边界。“若患者情况严重(如心脏病、心梗)或年龄超过70岁,我们会要求签订免责声明。” 金花解释,陪诊师主要负责流程协助、陪护引导,不承担医疗救治责任,“所以培训中也会教授应急处理方法,如遇意外及时通知家属、拨打急救电话,确保患者安全。”
从公立医院的 “暖心服务” 到市场化的专业陪护,从 “过来人” 的经验分享到标准化的培训认证,陪诊服务正从 “新兴事物” 逐步走向规范。董志勇表示:“陪诊服务是医疗服务的有益补充,它不仅帮患者破解了就医的盲目性,更给了很多人工作机会。” 随着行业规范的完善、专业人才的增多,陪诊服务或将覆盖更多人群,成为提升就医体验、缓解医疗压力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