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陪诊行业走出“灰色地带”

法治周末 |  2024-12-12
11人浏览

视觉中国供图


今年9月,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的小刘为母亲通过社交平台联系了一位陪诊师。陪诊师在询问小刘母亲的病史后,建议挂心脏或者肺部相关门诊,并推荐了当地一家知名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一位专家。但小刘在该院公众号挂号页面看到,第二天心内科及心脏康复门诊的普通诊和专家诊均显示“号满”。小刘将情况告诉陪诊师,对方却表示,他能帮忙挂上该院的一个知名专家号,服务费300元,专家门诊费36元。(12月7日《工人日报》)


患者挂不到的专家号,为何“陪诊师”能挂到?


从记者对一些陪诊师的采访看,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与黄牛合作。黄牛额外收取的挂号服务费和陪诊师挂号服务费都由患者承担。二是医院放号时,陪诊师先用‘自己人’的身份信息挂上部分知名医院的知名专家号,如果患者有需求,再倒号,患者没需求时,可以将号转给同行。三是陪诊师在这家医院工作过,利用其人脉资源,不仅能挂别人挂不上的专家号,还能帮患者办理加急检查、加急住院等。


老年患者需要陪护,外地患者需要本地向导,他们是目前购买陪诊服务的两大主要群体。近年来,陪诊服务满足了部分群体的就医需求。但动辄几百元的陪诊服务费,再加上几百元的挂号服务费,无疑增加了患者负担。


目前,由于陪诊师尚未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对这个行业尚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和管理规范,现有的陪诊服务缺乏准入标准和监管规范,陪诊行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尚处于“灰色地带”。


如何通过细化服务需求、界定服务边界、提供服务保障,做好陪诊服务管理,已成为当下迫切且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除了要求陪诊人员实名制外,还应要求就医患者实名制。医生有责任确定就诊患者所持的挂号条必须与本人身份相符。


二是解决好代挂号App平台多收挂号费的问题。代挂号App近年来一直游走在监管的边缘,虽然争议不断,但“取缔一波又来一波”。有关部门应该关注到这一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出台相关的监管措施。


三是医院可考虑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提供优质的陪诊服务。但是医院和第三方公司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可适当参照医院对住院部门陪检员的管理方式管理陪诊人员。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经验也值得借鉴和总结。比如,今年7月11日,上海开放大学联合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制定的《陪诊师从业技能要求》,为陪诊服务标准化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而在浙江,2021年3月,浙江医院推出公益陪诊服务,陪诊团队主要由医院导医、志愿者等组成。从2023年上半年开始,浙江省卫生健康综合保障中心推出陪诊师培训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后,考试人员会获得陪诊师培训合格证书。


总之,发展陪诊服务,是培育壮大银发经济、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也能满足患者就医时的种种需求,陪诊行业下一步需要朝着标准化、正规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