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丨陪诊行业升温,规范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海报新闻 | 朱延鲁 |  2025-04-09
12人浏览

近日,据央广网等媒体报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人们异地就医需求的持续增长,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正逐渐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刚需”。与此同时,市场上提供陪诊服务的机构与陪诊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由于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目前陪诊行业的制度规范尚不完善,导致陪诊师们提供的服务质量各有差异,收费标准也是高低不等。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与乱象,制约着陪诊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也给众多选择陪诊服务的病人带来风险与隐患。


陪诊不同于一般的跑腿服务,对大部分陪诊师而言,不仅需要熟悉医院的就诊流程、能够应对病人就诊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而且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在医生与病人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确保医疗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目前陪诊市场上,有些陪诊师具有医学教育背景或者医疗机构从业经历,但更多的是既缺乏知识储备,也没有多少实践经验,这就直接导致了陪诊服务大打折扣。另外,当前为数众多的陪诊师是通过兼职或者个体形式接单,这种松散的从业模式以及缺乏保障的劳动形式,也助长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导致乱象丛生。


目前来看,尽管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没有将陪诊师作为一种职业类型纳入其中,但推动陪诊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围绕陪诊服务规范化,上海、广州、成都等多个地方已经展开了相关探索与实践。比如上海在前期小范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初在全市多个区启动陪诊服务试点,目标是发展一批能够提供规范化陪诊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和陪诊师队伍,探索形成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流程、收费机制和监管举措;成都则通过组建“成都市陪诊服务人才培育联盟”,探索陪诊服务人才培育新模式,同时,上线的“蓉心陪诊”数字化平台,实现了“服务供需对接——服务质量评价——人员管理”的闭环服务。


当然,对更多地方而言,推动陪诊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除了借鉴上海、成都等地已有的创新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地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构建起更加适配当地的陪诊服务规范化体系与发展路径。比如在一些互联网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智能化陪诊服务平台、开发人工智能陪诊助手等,用新技术、新应用赋能陪诊服务。此外,提高从业门槛、严格资质认证、明确行业标准、完善监管机制等也应当成为各地推动陪诊行业规范化发展共同的着力点。当越来越多地方的陪诊服务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整个陪诊行业将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走得更加稳健,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会得到进一步优化与提升,人们的健康福祉也将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