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师火了,最高600元,仍有不少人愿买单!市民建议官方出面规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老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旺盛,但子女工作忙碌,照护服务等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在此背景下,“陪诊师”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成了一个新兴行业。小到为患者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交钱拿药,大到跨城市问诊等,职业“陪诊师”几乎可以包揽病人看病的一切准备工作,可以说既满足了一些病患的就医就诊等需求,降低了医疗成本,让患者得到温暖;也细分了就业新渠道,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需要,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医院医疗秩序,提升了医院医疗资源效能的发挥,可谓是一举多得。
上海医疗机构众多,面向全国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其中外省市患者占各大医院的就诊人数超过50%。这些就诊人群,第一次面对人满为患的三甲医院,完全摸不着头绪,尤其需要提供“就诊师”的求医服务。然而,目前“陪诊师”这一职业的专业规范、收费标准未有统一要求,既有个人陪诊服务,也有机构组织,“陪诊师”上岗的成本、门槛较低,服务和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专业的“陪诊师”并非只是看病的“跑腿”带路,还应具备一些医学常识,熟知各种疾病的注意事项,提供一定的医疗咨询建议;同时要了解医院各科室医生的专长,能更高效地安排预约诊疗及分配时间,帮患者快速准确地向医生描述病情等。
“陪诊师”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医疗背景、一定的学历和医学相关的经验,这样,病患有就诊和陪诊等服务需求时,才能得到良好服务。为此,我建议在上海选择若干家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进行就医“陪诊师”服务的试点,从落实要求和指导培训开始,尝试这项全新的职业要求和服务规范,成熟后不断推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要制定“陪诊师”服务的规范。政府管理机构应通过审慎细密的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将“陪诊师”等纳入最新的细分职业种类当中,及时开展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同时明确准入门槛,建立机构或人员的备案登记制度,给“陪诊师”配一把“规范钥匙”。
二要抓好“陪诊师”从业者的岗前培训。明确“陪诊师”服务人群的岗前培训、执业标准,把陪诊服务纳入职业培训范畴,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流程,并据此对就医陪诊服务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加强医疗知识学习,不断提升其陪诊服务质量。
三要落实“陪诊师”的监管体系。可通过搭建平台,实现患者、陪诊师与医疗机构的有效连通。陪诊师还需持证上岗,定期接受平台及相关部门的监管。也可参照医院门诊导医和志愿者服务规定,落实监管制度,解决好医疗服务短板的困惑。只有让“陪诊师”有“规”可循、对“标”服务,才能促进其有序、健康、良性发展。